草民观点:美丽而有内涵的河津 创建卫生城市如何实现?
| 招商动态 |2016-09-18
关于城市,我们有很多思考。河津是个县级小城,如何实现创建卫生城市?
城市的发展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,每个市民都有一个良好的意愿:个人所在的城市环境整洁,商品鳞次栉比,生活舒适便捷,市民彬彬有礼,到处洋溢着人情味。
如何衡量一个城市具有这些内涵,于是“国家卫生城市”的评选就应运而生。
这也是一种行政考核机制的一种,难免统一化的指令当中走偏,一味指向考核结构导向。例如,有些城市有些区域就在评比当中把“智慧”发挥到极致,2010年陕西渭南荒山刷绿漆,“绿化”山坡引发了渲染大波。有些城市只重视面子不重视里子,用砌墙形成围墙来掩盖外面的破落,2014年央视曝光山东济南创卫造假,为了应付检查,快餐店、烧烤店、海鲜店大门紧闭,给市民带来生活不便……一件很好的事情,很多地方流于形式主义,市民为这样的行为汗颜,初衷都与城市建设背道而驰。
城市“创卫”不管是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,还是国家级县卫生城市,都离不开市民的参与。按理说,一地一城,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本地市民,让他们来投票、来发声最有效果。
然而很多城市都把城市的主体错位,强调主体的参与性,而忽略他们意见的表达,于是民间和官方在某些具体的事件上面总会有多种声音。官方该如何吸收这些声音,变成工作前行的动力,而不是刺耳的杂音变成“敏感词”,最终沦为来主导方在台上自说自话,市民心知肚明。“创卫”只有尊重民意,给大家一个展示的空间,让有疑虑者放下包袱,让参与者更加主动,这样才会有更多人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来。
大的城市有城市的气度,小的城市自有温情。每一地都有一地之特性,一地一市之情况都不一样。城市发展须根据城市的节奏和传统习惯慢慢改良,因地制宜的去做出改变。以海南某几地“创卫”为例,海口正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,澄迈也开始创建全国县卫生城市。两地市民都喜欢在电动车上面别一把遮阳伞,或者打伞骑车。这是因为海南天气炎热,阳光折射灼人,如果没有任何遮掩设备,很容易就晒伤皮肤。如果打伞,又增加了行车风险。如何让市民改变这些习惯,首先可以在人行干道多种树,此外宣传打伞行车的危害性。硬件上去了(道路绿化遮阴),再从软件着手去推动就很容易解决问题,大家心甘情愿的放下这把伞,一味罚款肯定能激发民众的情绪反弹。
河津很大,行动部署有难度,很多区域可能会在行政化的指令当中把事情做的过激过火,造成了很多人生活不便,例如以前满街的摊贩与宵夜摊,后来才开始画出专门的区域来摆摊。城区略小,走到街上同一路段都可以看到两人背同一款背包,熟人社会遇到事情好商量,城市管理及运作要最大化的征求市民的意见,做到“船小好掉头”,犯了错误可以及时更正。此外,”创卫“必须有经济实力相配套,例如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有瓶颈,市民对环境有过高的要求,招商引资对环境也有要求。提升改善城市环境,就必须有配套的财政支出支撑城市的改良。
城市升级改造需要征求民众的意愿,如果改造仅仅局限于“叠床架屋”,而缺乏未来的长远规划,只能浪费纳税人的钱财。要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来,还需要让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,短期的生活不方便,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感方便。以前创卫的时候,市民抱怨比较多,如一些菜市场,以前污水横流苍蝇乱飞,现在铺面整洁商品有序,食品卫生干净。这样的环境开启市民一天的美好生活,谁支持,又有谁来反对?
要想收获这些美好,市民也可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这一次澄迈就邀请来一些“大咖”来体验环卫工人的不易,感受到创卫工作艰辛。可以让大家感知烈日之下还有环卫工人,他们为了城市保洁工作到凌晨,交警对于违规现象,更多是循循善诱,而不是强制执行。通过他们的声音传递出去,这恐怕更接底气,大家也会更加珍惜这个城市。
如果创卫真是为城市发展更好,市民生活的更舒心,那么不防多听听市民的意见,这样他们参与的更有激情。